English | 繁體中文 | 简体中文 | Español
重新發佈
我對成功神學的回應:知足、簡樸與慷慨
最近讀到這樣一段話:
“教會一開始在耶路撒冷是一場運動。
在希臘,它變成哲學;在羅馬變成機構;在歐洲變成文化;它到美國之後,變成了一門生意……高利潤的生意。但耶穌回來要看到的是運動。”
不幸的是,這種不合聖經真理的成功神學,不僅在美國境內發生,它已儼然成為全球現象,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國家都有。(譯註:成功神學英文直譯為富足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。)
我寫這篇短文的初衷,不是要跟人辯論成功神學。我知道兩方都各有支持和反對的人,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聖經經文。
以個人來說,我必較想專注在信息背後的企圖和講員背後的動機。對我來說很簡單:這篇道是以基督為中心、他人為中心或自我為中心?
因此,若成功神學是關乎慷慨、慈惠、善行、博愛,那我當然會毫不避諱地教導。若是關乎以奉獻來建造教會、宣教和建立上帝的國度,我當然會理直氣壯地傳講。
然而,若成功神學是藉著虛假承諾,或挑起空洞希望來操縱別人並養肥自己荷包,那就是異端了。
若成功神學把上帝貶低為瓶中精靈,把他降格成為天上的招財貓,那它就真是褻瀆神;我奉耶穌的名全然拒絕它。


這篇文章的標題是:《我對成功神學的回應》,其強調是“我的回應”。因此,這是我個人的堅信與啟示,並未要讓它變成人人都當遵守的標竿,或強迫每個人都信奉的標準。當然,也不可以此來論斷任何人。
一、我對成功神學的回應是知足
提摩太前書 6:6-8
6然而,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;
7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,也不能帶什麼去。
8只要有衣有食,就當知足。
保羅說:“知足,這是我已經學會了”(腓4:11)。換句話說,知足是學來的。
這不是與生俱來的。
要得到更多、賺取更多、想要更多,這條路走下去永無終止。
“當我擁有夠多之後我就會快樂了。” 這就像狗追自己的尾巴跑一樣。
要學會知足是靠減少而不是靠增加。換句話說,我們會知足不是因為增加了更多“東西”,而是因為減少慾望。要衡量真正的財富,是看那些金錢買不到的、死亡奪不去的東西。


但這裡要提醒大家:不要把知足和志得意滿給弄混了。
知足出於簡單樸實。
志得意滿出於自滿懈怠。
我們應當知足惜福但不可以志得意滿,一旦志得意滿,我們就再也無法進步突破了。因此,對於生命和生活我很知足,但對於上帝的事工和服事,我永遠不會志得意滿。
二、我對成功神學的回應是簡樸
使徒行傳 2:44-47
44信的人都在一處,凡物公用;
45並且賣了田產,家業,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。
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,且在家中擘餅,存著歡喜、誠實的心用飯,
47讚美神,得眾民的喜愛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。
我年輕剛創辦神之心教會的時候讀到這處經文,最讓我興奮的是47節的後半段,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哪。但服事了將近二十年之後,我發現46節後半變得更吸引我,因為那些門徒都存著誠實的心(英譯:單純的心 simplicity of heart)用飯。
在我個人服事裡,發現比起保持單純簡樸的心,增長教會反而比較容易。
在新加坡這個地方,我們知道所有東西的價錢卻不知道他們多珍貴。
我們知道房子的價錢,卻不知道家的珍貴。
我們知道晚餐的價錢,卻不知道團契的珍貴。
我們的孩子知道iPhone的價錢,卻不知道溝通的珍貴。
但那時候,那些“初代”門徒存著單純的心吃飯;他們懂得一些東西是我們不了解的。


我相信,富有不在乎你有的有多豐富,而在乎你需要的有多簡單。
我員工常抱怨要幫我買生日禮物有多難;不是因為我很難取悅,乃是因為我過得很簡樸,什麼都不需要。我之所以什麼都不需要,不是因為我什麼都有了,而是因為我沒什麼慾望。我們中間有個用不膩的笑話,每次他們問我想要什麼禮物的時候,我就回答:“好啊,幫我從eBay上買五十多個好領袖回來。”
我跟我妻子曾秀萍牧師選擇過簡樸的生活。小時候,我是在第十區大房子裡長大的孩子(所有非新加坡本地的讀者,第十區是昂貴地段的豪華社區)。我們結婚之後,在兀蘭地區(大概是全新加坡價位最低的地區)的組屋裡住了快二十年。
早期,那裡是我們唯一負擔的起的地方;但現在我們可以輕輕鬆鬆就搬進更好社區的大房子。我們選擇過簡樸生活的第一個理由,是我們個人跟上帝之間的盟約。受到哈該書1:4的激勵,我們承諾要先建造神的家,才建造我們自己的家。可能等到神之心教會搬進新家之後,我們會搬去離教會近一點的地方。
選擇簡樸生活的第二個理由,是幾年前我們決定要奉獻一百萬給教會的建堂基金。曾牧師因為罹癌,領到一大筆保險金;我用生意上所賺得的利潤,加上所有的保險金,就憑著信心跨躍出去。
這就來到最後……
三、我對成功神學的回應是慷慨
當上帝在財務上賜福你,不僅要提升你生活的標準,更要提升你奉獻的標準。
如果你對生活及生命知足,那多出來的收入就會成為你的奉獻。
然而,若我們永不知足,我們的慾望和花費就會隨著收入增加。最後,我們永遠都不可能付出更多。


當我接手管理父親的生意時,主藉著這節經文對我說話:
使徒行傳 20:33-35
33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、銀、衣服。
34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,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。
35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,扶助軟弱的人,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,說:『施比受更為有福。』
保羅是帶職服事的帳篷製造商。我受他啟發,也想跟他一樣帶職服事。
我希望跟保羅一樣能說:“我未曾貪圖任何一個人的金銀。”
我希望跟保羅一樣,用自己雙手供給我和同仁(我團隊)的需用。
現在,是我公司支付我到各地宣教、講道的費用。
公司供給我的團隊。
公司付錢提供我個人辦公室跟教會貴賓室所有的裝潢和傢俱費用。
我希望跟保羅一樣,做個施與比領受更多的人。
為保持平衡的立場,我需要附加說明:作基督徒不是自願從此過著家徒四壁、窮困悲慘的生活。我作牧師的時候,並未許願要清貧樂道。
我相信上帝是美善的神,他要來賜福我們、醫治我們、賜給我們豐盛的生命。擁有美好事物、渡假跟享受生命沒有任何不對。我跟曾牧師也保有一些人家送我們的名牌包跟名牌筆。享用這些東西,對我們來說毫無不妥。
儘管如此,我們也了解上帝關心我們的聖潔更勝於讓我們開心;他在意我們的品格更勝於我們是否安適。
我完全不反對能有合乎真理、以基督為中心、以標竿為導向的富足豐盛。畢竟,我們國民信約的最後結尾就是:“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、繁榮與進步。”
這篇文章徹底改變了我對財務的思維方式——如何在管理金錢方面置入屬靈的原則。身為一名商人,這是我管理財務的主要引導原則。我強烈推薦大家讀一讀文章。感謝少豪牧師以那麼清晰、有智慧的方式講述這些原則。
我的兒子 Winson Toh 從中學二年級開始就是你們教會的一份子。我看見他在與教會一同成長的過程中的種種變化。雖然我不是基督徒,卻很喜愛閱讀這些文章。
感謝你和你的會友為他創造良好的環境,讓他學習關於基督教的一切。
感謝少豪牧師的分享!我記得你曾告訴我們金錢不會改變我們,但會揭露並放大我們原有的特質。從教會早期開始,你一直都對會友十分慷慨——這是你開始運營生意之前。直至今日,教會增添了那麼多人,你還是一如既往這麼做。這激發了我,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長大後繼續對他人慷慨……這篇文章給予我們那麼多見解,也解答了我的問題!知足、簡樸與慷慨!